生态环境部:科学有序推进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修订

来源:欧宝官方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6 03:25:34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启动了《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的修订工作,目前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会着重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PM10,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要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整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介绍情况并回答问题。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现行的《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已经发布13年了,近年来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呼吁提高我国的空气品质衡量准则,请问对此有何回应,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任务中也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修订研究工作,请问这项工作进展的情况如何,谢谢!

  李天威:感谢你的提问。刚才我讲到,标准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引领性的,现行《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GB3095-2012)于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全方面实施。其中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是35微克/立方米,对应了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第一阶段过渡期目标,也就是最初级目标。标准实施以来,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向好“双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与2015年相比,202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63%,汽车保有量增长了111%,但是PM2.5浓度却下降了3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68%;PM2.5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数量达到252个,比2015年增加了138%。

  但是,满足就是停滞的温床,空气质量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什么?我想有三个角度:

  一是从保护健康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研究结果,PM2.5仍然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而5微克/立方米是目前研究认为能够较好的保护居民健康的浓度值。PM2.5年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非意外全因死亡率,这是一个专业术语,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等等,将上升8%。所以,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更新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把PM2.5年均浓度指导值从10微克/立方米收严到5微克/立方米,以更好保护人体的健康。

  二是从目标引领看,2024年,我国近3/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近半数达标城市PM2.5浓度还高于2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来的2035年目标。所以现行《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对这部分城市,特别是已达到了25微克/立方米的城市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引领作用已经明显减弱。

  三是从国际比较来看,我这里还有一张图板给大家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是5微克/立方米,我们的二级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这中间差多少大家都能看的出来。而且我们的标准限值比美国的9微克/立方米、欧盟的10微克/立方米、日本的15微克/立方米都要高的多,只比印度和埃及要严。

  所以,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启动了《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的修订工作,目前在实施情况评估、人体健康影响和标准限值修订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依然会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科学有序的推进标准修订:

  二是统筹发展与保护,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要求,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空间布局、产业体系、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设定标准限值。既不盲目跟风国际最严水平,也不一味追求改善速度,更不会搞大气污染治理“休克疗法”。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蹄疾步稳,让地方跳一跳够得着,达标所需的资金、技术、方法手段循序渐进能跟上,充分的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不仅修订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还要同步修订配套的监测、评价等技术规范,整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水平。

  上一篇:华星东方参编的国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标准》(GB/T51452-2024)正式获批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稿)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标准《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牵头编制的《铅锌冶炼行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发布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



最新文章